联系方式
- 江南古桥文化研究会
- 电话:
- 传真:0571-85361298
-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湖州街51号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理三415室
沉浮千载趣闻传——林石桥
发布时间:2019/11/14作者:文章来源: 箬溪船长
长兴县西南的林城桥原是一座拱型古石桥,横跨泗安塘,穿越林城老街,呈南北走向。桥长约40米,宽约4.5米,高约7米,有63级台阶,桥顶4根望柱雕有石狮,四角对称盘坐,气势恢宏,造型美观,为林城集镇的标志性古建筑,当地民间傲称“浑淘淘,林石桥”。
据《永乐大典·湖州府》记载,宋元时代就建有林城石桥。林城桥北堍石壁曾有“尉迟敬德督造”碑记,于是民间就有尉迟恭督造林城桥的故事。据传初唐时期,朝廷委派尉迟恭督造林城镇北大云寺,当时他看到经过林城集镇的泗安塘没有桥梁,老百姓出门不便,便禀报朝廷要在这里造座石桥,朝廷准奏下拨银两,选定吉日,破土动工。
一天,造桥工地上来了一位白须老汉担着两筐泥土说是担给造桥工匠所用。造桥工匠瞧着这白须老汉发笑,说:“我们造这座大石桥,不差你送这点泥。”白须老汉讨个没趣,就将挑着的两筐泥往林城集市一东一西抛了出去。抛在东面的一筐泥,竟长出一个似河蚌形状的高堆,后被称作“东林城”;抛在西面的一筐泥,长出一座形似螺丝样的土墩,后被称作“西林城”。白须老汉抛完泥后就消失得无影无踪。造桥工匠为老汉的善举所感动,工匠们把造林城桥的工钱捐集一起,在距林城桥东一里处,兴建一座三孔石板桥,取名“舍工桥”。
经历时代的风雨沧桑,晚清时的林城桥已成了一座不能行人的危桥。民间百姓都盼官府能出资重建。可是当朝官府只知搜刮民脂民膏,哪有心思来为百姓造桥。正当百姓为重建林城桥发愁时,南浔富户庞家却有缘出资重建林城桥。
南浔庞家原是依靠走乡串户收古旧的小本经营度日。一次,庞家人到林城老街一家倒闭的铜匠店收买一口旧风箱,铜匠店老板和庞家人当时只觉得这口风箱黑兮兮、重甸甸是口铜风箱,双方即按铜出价成交。料想不到庞家人将这旧风箱运回家仔细一看,竟是黄金打制而成,庞家从此发迹,成了南浔有名的富户。为报答林城让庞家的发迹之恩,庞家就出资成就了重建林城桥的好事。
且说清代南浔富户张家的老太太笃信佛事,每年清明要驾船到泗安仙山庙烧香。时年庞家重建的林城桥桥洞较低,张家老太的船每到此就得下桅杆过桥洞,于是张家老太在仙山庙烧香许了愿心,要把庞家建造的林城桥桥身抬高,船过桥洞能挺桅而过。张老太回到南浔后,马上请工匠到林城现场察看,按张老太意图造了工程预算,并趁泗安塘枯水之季开工重建了一座船过桥洞不用下桅的林城石桥,这就是后人所称的林石桥。
抗日战争时期林城古石桥遭日寇破坏而坍塌。新中国成立不久,县政府即投资在古石桥原址重建了一座木桥;1964年将木桥改建成钢架桥;1981年又改建为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成了如今林城老街的步行桥。
(乡下人 提供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