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江南古桥文化研究会
- 电话:
- 传真:0571-85361298
-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湖州街51号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理三415室
彭水发现4座古石拱桥,专家权威解读来了
发布时间:2019/11/25作者:文章来源:彭水快报
近日,彭水实施旧城改造时,在县城南门洞同一位置挖掘出4座古代石拱桥,其中一座建于清代乾隆年间,距今已有240年。11月13日,县文物管理所赓即进行了现场调查,并进行有效保护。在县城南门洞施工现场记者看到,从里到外石拱桥一共有4座,均为单孔石拱桥,四桥紧密相连,都是用均匀的石墩砌成。虽然石桥被掩埋地下多年,其功能已变为下水道,但仍然在发挥作用。
石拱桥内部。
11月18日,经县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勘查发现,南门洞道路施工中发现的桥一共有4座,单孔,均由礅石砌成,坐东向西,并排而立,宽约20米,海拔高程243米,位于汉葭街道鼓楼社区六网格。桥由西向东依次为桥1、桥2、桥3和桥4。桥1
孔高3米,孔直径3.8米,桥面上刻有“桥头万岁婆婆石匠刘三习、刘三祥”字样,桥券顶上刻有“乾隆四十四年仲春吉旦”和当年修桥捐款人姓氏。
由此可以确定这一座桥的修建时间,而里面的3座石拱桥是否修建于同一时期,为何又在同一个位置修建这么多的石拱桥,这些都有待专家考证。桥2
孔高2.8米,孔直径3米。
桥3
孔高2.6米,孔直径2.8米,桥上有一石龙头。
桥4
孔高2.4米,孔直径2米。
桥侧面雕刻。
据县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介绍
通过现场勘查、史料资料核对和当地原始居民走访,南门洞道路施工中发现的桥为遇仙桥。遇仙桥曾经是当地的重要交通要道,是彭水古今历史连接的重要纽带,是彭水城市发展的重要实物见证,具有一定的保护意义。目前,彭水正积极邀请专家进行论证。
安徽大学文物专家蒋晓春教授对遇仙桥进行了解读。他说:“从遇仙桥的结构、形制和做工来看,年代倾向于明代,桥1为清代,桥上的龙头为龙王第六子,名为蚣蝮(又名避水兽),寓意四方平安。”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白久江院长也给这四座桥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在同一地方出现四座桥,这在全国还罕见,是见证彭水城市发展历程的重要实物资料,是不可求的宝贝”。历史档案资料链接:
从《光绪版彭水县治城池全图》来看,遇仙桥位于南城门与城皇庙之间,《康熙版手抄本县志》《同治版彭水县志》载:“遇仙桥县城南”。大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黔州都督府设置于现鼓楼社区,马植曾任黔州观察史。马植,唐朝扶风人,转任黔中观察史中,在乌江偶遇峡中白依仙人并获赠诗一首,南门洞外遇仙桥由此得名。唐《本事诗》载:“唐丞相马植,罢安南都护。与时宰不通,又除黔南,殊不得意。维舟峡中古寺,寺前长堤,堤畔林木,夜月甚明。见人白衣,缓步堤上,吟曰:“截竹为筒作笛吹,凤凰池上凤凰飞。劳君更向黔南去,即是陶钧万类时。”历历可听,吟者数四。遣人邀问,即已失之矣。后自黔南入为大理卿,迁刑部侍郎,判盐铁,遂作相。”文中的“凤凰池”,通过调查走访,遇仙桥下原有一池名为“凤凰池”。
本文章转载于彭水快报 陈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