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江南古桥文化研究会
- 电话:
- 传真:0571-85361298
-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湖州街51号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理三415室
宁波甬水桥
别名: | 又称夏家桥、下架桥 | 年代: | 时代: | ||
尺寸: | 23m×5m | 材质: | 结构: | ||
文保: | 保持情况: | ||||
地址: | 浙江宁波市古城甬水门附近 |
古桥概况
甬水桥地处宁波古城甬水门附近,因名,又称夏家桥、下架桥。它跨于南塘河,东接南郊路,西通周家堰,居为它山、蛟口二水入鄞之咽喉。
现存的甬水桥,《宝庆四明志》中记载,始建于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原名“夏家桥”,可能当时有夏姓人家居于此地。到了明代才正名为“甬水桥”。明代天顺二年(公元1458年),确定“甬水桥里”的“南塾墟”逢三逢八为市集,称“长春门外南廓市”,俗称“三市”,是当时城内最繁华的集市,一直延续至今。而在明代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成书的《嘉靖宁波府志》中记载,“甬水桥,俗名下驾桥。”据传有皇帝过此桥而名,之后所有大大小小的官员到此都要下马。
古桥构造
甬水桥全长23米,桥顶宽2.75米,而桥堍宽为5米,如此上窄下宽的八字形桥面,是最后一次修筑中特意设计的,这样有利于赶集的人们熙来攘往。桥面中心和月湖桥一样,铺着块0.9米×0.8米的荷花石板,桥东桥西各设28级石阶,南北设有桥栏5块,圆形望柱6个,柱头雕刻荷花,南北桥墙上还各有一对镇水龙首,作仰首状,意镇水怪而保桥之安全,另因,洪水可以从兽头张口中出,有排水作用。如此构建,既方便了交通,也衬托出水乡美好风光和农村繁荣景象。用规整条石砌成的甬水桥,矢拱高大,造型优美。拱矢离水面4米,跨水7.8米,官船可以顺畅地往返。
古桥历史
据《宝庆四明志》记载,自明州刺史黄晟筑外城以后,到了宝庆二年,胡榘重修,并开了十道城门,其中南曰 “甬水门”,而南塘河一带的村落叫 “甬水村”,南塘河上的津梁就叫 “甬水桥”。这条从城南入城的甬水,经甬水门边的 “水门”,止于日月二湖,成为滋育古明州城内的生命之水。甬水,即明代《成化宁波府志》中称的 “南塘大河”,是古明州“三江六塘河之一”。南塘河源出它山,止于明州城内,长达25公里,其间经过许家桥、惠明桥等十四座桥,而甬水桥,则是到达城南的最后一座高拱石拱桥,因其横亘江河要律,地理位置显要,所以又称为 “城南第一桥”。 现存的甬水桥,《宝庆四明志》中记载,始建于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原名 “夏家桥”,可能当时有夏姓人家居于此地。到了明代才正名为 “甬水桥”。明代天顺二年(公元1458年),确定 “甬水桥里”的 “南塾墟”逢三逢八为市集,称“长春门外南廓市”,俗称 “三市”,是当时城内最繁华的集市,一直延续至今。而在明代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成书的《嘉靖宁波府志》中记载, “甬水桥,俗名下驾桥。”据传有皇帝过此桥而名,之后所有大大小小的官员到此都要下马。
读《宁波市志》方知,早在千余年前,甬水桥上曾经发生过一次激战,导致一场反抗唐王朝的起义斗争归于失败。时值唐乾符乙未(公元875年),王郢率兵攻陷望海镇、台州等地后,起兵镇海,镇海节度使裴琚一面严整兵力防备,不与其正面交战,一面开始分化、招降起义的队伍。王郢见势不妙,收拾残余部队,转战至明州,却又遭到了甬桥镇遏使刘巨容的阻击,双方在甬水桥畔激战,最后王郢被射死在桥上。就此这场历时近两年,几乎与黄巢起义同时的王郢起义终平息。如按此记载,在唐代晚期,古明州建造外城之前,已经有甬水桥存在,只是当时的古桥还是木梁桥或浮桥,是那种渡越江河的平桥。
而现存甬水桥是经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重修的一座石结构拱形桥,保存完好,列为宁波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桥文化
甬水桥桥顶中心嵌有一块保存完整的正方形荷花石板,寓意“脚踏莲花步步高”。
桥洞两侧各有一对龙首作翘首状,雕刻精美,栩栩如生。龙为水族之首,能震住水怪,保护桥与行人的安全。
古桥保护
1981年12月被公布为海曙区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