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江南古桥文化研究会
- 电话:
- 传真:0571-85361298
-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湖州街51号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理三415室
钱塘江大桥
别名: | 钱江一桥 | 年代: | 时代: | ||
尺寸: | 1453米×9.14米 | 材质: | 结构: | ||
文保: | 保持情况: | ||||
地址: | 浙江杭州市西湖之南,六和塔附近钱塘江上 |
古桥概况
钱塘江大桥(Qiantang River Bridge),又名钱江一桥,是中国浙江省杭州市境的一座跨钱塘江双层桁架梁桥,位于西湖之南,六和塔附近钱塘江上,由中国桥梁专家茅以升主持设计,是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双层铁路、公路两用桥。
钱塘江大桥始建于民国23年(1934年)8月8日;分别于民国26年(1937年)9月26日和11月17日铁路桥、公路桥建成通车;于民国26年(1937年)12月23日为阻断侵华日军南下而炸毁;于民国37年(1948年)5月成功修复。于2006年5月25日被列为中国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钱塘江大桥北起上城区二龙山东麓,南至滨江区浦沿街道联庄村上沙埠;全长1453米,公路桥宽9.14米,铁路桥宽4.88米;桥面上层为双向两车道公路,设计速度100千米/小时,下层为单线轨道铁路,设计速度120千米/小时。
古桥构造
钱塘江大桥全长1453米,宽9.1米,高7.1米。分引桥和正桥两个部分。正桥16孔,桥墩15座。上层公路桥,宽6.1米,两侧人行道各1.5米。下层铁路桥长1322.1米,单线行车。
钱塘江大桥是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双层桥,为钢结构桁梁桥,分为分引桥和正桥两个部分。
上部结构
正桥为含铬合金钢简支桁架;引桥为钢拱,以炭钢制造的桁架式双铰系杆拱。北岸引桥西邻六和塔,北接虎跑山谷,引桥宏伟壮观。正桥两端各建桥头堡,桥头堡下作为桥下交通之用。
正桥共16孔,单孔跨度67米,重260吨;引桥长50米。跨度为48.8米,共4孔(北岸3孔,南岸1孔)。正桥两端各建桥头堡1座。桥头堡下。各架16米上承钣梁1孔。北岸公路引桥长288米,在公路引桥的两端各建一座15米的平台。在两座平台间,建50米的钢拱3孔,以承托公路,桥下则为铁路路基;北端公路自平台上向上下游方向分为两支,成八字形,各建9.2米钢筋混凝土框架5孔,分别连接杭富公路及市区道路。南岸公路引桥长93米,其布置与北岸基本相同,但较简单,有15米及9.2米的平台各一座,中间建50米的钢拱1孔。平台以南,仅有通西兴江边一线,建有9.2米钢筋混凝土框架2孔连接沟通。
下部结构
正桥桥墩均系钢筋混凝土空心桥墩,以气压沉箱法下沉,自北起第1至第6号墩墩底在基岩上,第7至第15号墩墩底深入到冲刷线以下3-4米,置放在27-30米长的木桩上。木桩每墩160根,均深达岩层。桥的上层为双车道公路和人行道,以悬臂对称伸出钢梁,铺筑钢筋混凝土板而成。桥的下层为标准轨距单线铁路,每孔钢梁两侧设有避车台。
正桥桥墩15座,木桩每墩160根。桥的上层车行道宽6.1米,两侧人行道各宽1.52米。设计载重人行道为391千克/平方米,汽车道为H-15级。桥的下层铁道宽4.88米,高6.7米。设计活载为古柏氏E-50级。
古桥历史
民国21年(1932年),杭江铁路西兴江边至金华段已通车,继续向玉山、南昌展筑,浙西公路亦逐步发展,但因钱塘江一水之隔,铁路、公路无法贯通,杭江铁路南北两岸货物运输均须先卸车装船,待过江后再卸船装车。为此,浙江省于民国22年成立专门委员会,研讨修桥事宜。同年7月,浙江省建设厅成立“钱塘江桥工委员会”,由厅长曾养甫任主任委员。8月,茅以升任主任委员,组织考察研究,拟定桥建方案。最终,由桥梁专家茅以升主持制订的建桥方案获得中华民国国民政府采纳,项目总投资510万银元,比美国桥梁专家华德尔提出的方案减少投资约200万银元。
民国23年(1934年)8月8日,钱塘江大桥开始动工兴建;11月11日,钱塘江大桥举行开工典礼。
民国26年(1937年)8月14日,建设中的钱塘江大桥遭遇到侵华日军空袭;9月26日,铁路桥通车;11月17日,公路桥通车;12月23日,茅以升接到密令,对钱塘江大桥实施爆破,只留下残存的桥墩。
民国33年(1944年)10月,侵华日军修通铁路桥(公路桥未修复)。
民国36年(1947年)3月,钱塘江大桥临时通车。
民国37年(1948年)5月,在茅以升的主持下,钱塘江大桥成功被修复。
民国38年(1949年)5月3日,钱塘江大桥被往南撤退的国民党工兵部队炸毁了铁路桥的部分铁轨,但由于中共地下党的保护,桥梁的其他部分没有损坏。
1950年4月,钱塘江大桥临时修复。
1953年9月,钱塘江大桥六号墩修复,从此大桥全面修复完工。
1954年3月,钱塘江大桥恢复使用。
2000年,钱塘江大桥更换了公路桥的桥面板。
2006年,钱塘江大桥铁路桥面进行维护;5月25日,钱塘江大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5年8月,钱塘江大桥进行大修,主要修复正桥共有16孔的其中两孔。
古桥文化
钱塘江大桥是杭州市著名的旅游景点,主要由钱塘江大桥纪念馆、茅以升铜像和蔡永祥烈士事迹陈列馆组成。
钱塘江大桥纪念馆
钱塘江大桥纪念馆位于钱塘江大桥西北侧,由原上海铁路局建造,于1999年12月14日开馆,总建筑面积330平方米,共分为三个展厅,包括“建桥序曲”、“攻克难关”、“历经沧桑”、“养桥护桥”、“卓越成就”、“茅以升生平”六个篇章,纪念馆收藏有收藏有建桥、修桥等实物70多件,以及茅以升手稿、著作和使用过的办公生活用品40余件。
茅以升铜像
茅以升铜像位于钱塘江大桥北堍,该像为全身铜像,是为了怀念桥梁专家茅以升,同时也提醒着人们不忘钱塘江大桥的这一段惨痛的传奇历史。
蔡永祥烈士事迹陈列馆
蔡永祥烈士事迹陈列馆位于钱塘江大桥北岸,占地16亩,陈列馆面积800平方米,馆外广场1000平方米。广场上有9米高的蔡永祥烈士塑像。陈列馆于1968年11月开馆,全馆陈列蔡永祥烈士事迹,系统地介绍了蔡永祥烈士的苦难家史、成长过程和入伍后忠于职守、守护大桥,最后为抢救列车、保卫大桥而英勇献身的英雄事迹。
文学作品
茅以升炸桥前曾赋诗一首:徒地风云突变色,挥泪炸桥断通途。五行缺火真来火,不复原桥不丈夫。此诗流露出茅以升被迫炸桥的无奈,以及今后复建的决心,诗中第三句“五行缺火真来火”很多人都不明白究竟,把“钱塘江桥”联系起来,你就能看出这第三句的韵味来。因为前四个字的偏旁是金、土、水、木,唯独没有火。没想到,炸桥后,五行不缺火了,桥却断了。
古桥保护
2006年5月25日,钱塘江大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6年9月,钱塘江大桥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2018年1月,钱塘江大桥入选第一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