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江南古桥文化研究会
- 电话:
- 传真:0571-85361298
-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湖州街51号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理三415室
潘公桥
别名: | 年代: | 时代: | |||
尺寸: | 55米×5.5米 | 材质: | 结构: | ||
文保: | 保持情况: | ||||
地址: | 浙江湖州市吴兴区城北东 |
古桥概况
潘公桥地处湖州市吴兴区城北东、西两苕溪汇合处,位于新华路北侧,南北向横跨杭(州)湖(州)无(锡)航道(龙溪港),潘公桥系明代尚书潘季驯所建,故名潘公桥。
古桥构造
现桥为3孔薄墩薄拱半圆形驼峰式石拱桥,桥长55米,宽5.5米,高10米,中孔净跨17米,边孔净跨7米。拱券采用联锁分节并列砌筑法,得孔拱肩处均没有横系石一对,用以联系加间两侧山花墙,中孔横系石伸出墙面的端部雕刻吸水兽,形态生动,寓意镇桥辟邪保平安。拱券上方有阴刻“重建潘公桥”题额。桥面陡峻,如驼峰高耸,桥顶中间为平台,镌刻有“宝相花”纹饰,两端各有台阶50级,用条石铺砌。两侧为大块长条石护栏。无望柱,护栏制成吴王靠式,可供行人小憩, 靠背上刻有捐助者姓名及金额。桥顶护栏石外侧有阴刻楷书“放生官河”四个大字,用黑色填涂,格外显眼。放生官河是西苕溪龙溪港上的一段水的名称,桥额上方刻写河名,很少见,不知何意?桥两侧拱券间和边孔旁设有对联石,联石顶上置遮雨石,镌刻有四副楹联。
潘公桥高耸巍峨,稳重古朴,如长虹卧波,十分雄伟壮观。登桥极目四望,市屋栉比鳞次,参差错落,河面有分有合,水流有缓有急,富有韵律感,充满诗情画意。
桥两堍原各有一只大“石龟”,南堍石龟在抗日战争时已毁,北堍的石龟在1978年筑路时已埋人地下,近年来略有显露,发现中间有长方形的凹槽,原来是放置石碑的,现已引起文保部门的关注。其实,这并非是石乌龟,而是一种像龟的动物,名曰“赑员”,是传说中的龙的九子之一,好负重,力大无比,旧时专作大石碑的石座,寓意守卫辟邪的作用。
古桥历史
潘季驯(1521-1595),系乌程人(今湖州市环诸乡槐溪村)曾历任工部、兵部.刑部尚书,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早见。潘季驯是明代著名水利专家,他一生曾4次奉命主持治理黄河,前后达27年之久,贡献卓著。他提出的治黄思想和实践及其著作,一直对后世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被称为“千古治黄第人”。 明万历十二年(1584),因张居正案遭贬官回乡。在年老回家乡后,见湖州北门东、西两苕溪汇合处水流湍急,险象环生,民渡艰难,交通不便。其父潘尚亦曾欲在此造桥“以安里人”,但未实现就故世了。为继承父志,解民之难,其遂捐银2500两,发起倡募建桥。其间,从选择桥址到设计施工均亲躬其事。万历十三年(1585)始建,至万历十八年(1590)竣工,历时5年,建成5孔石墩木梁桥。为纪念他的功绩,乌程县 令杨应聘将此桥命名为“潘公桥”。
清道光二十年(1840),乌程县令姚洪重建,为增加泄水量,便利舟楫往来,改建为3孔石拱桥。
古桥文化
东侧中孔主联:
胜举重兴,两岸行人欣利涉;
宏观大起,同时宝塔告成功。
边孔副联:
鳌柱高撑,惠周梓里;龙溪叠锁,瑞聚菰城。
西侧中孔主联:
苕水西来,龙脉遥从天目注;毗峰东峙,螺发低向镜心涌。
边孔副联:
跨岸虹垂,双桥接影;卧波龙偃,二水安流。
古桥保护
潘公桥是我国南方3孔薄墩薄拱半圆形驼峰式石拱桥的代表桥梁之一,被《中国科学技术史.桥梁卷》收录。1997年8月,该桥被列为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