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江南古桥文化研究会
- 电话:
- 传真:0571-85361298
-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湖州街51号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理三415室
庐山观音桥
别名: | 栖贤桥、三峡桥 | 年代: | 时代: | ||
尺寸: | 24.45米×4.94米 | 材质: | 结构: | ||
文保: | 保持情况: | ||||
地址: | 江西九江市星子县白鹿镇,距九江35公里 |
古桥概况
观音桥原称栖贤桥,又称三峡桥,为我国最古老的石拱桥之一。位于九江市星子县白鹿镇,距九江35公里。《庐山纪游》中誉为匡庐二绝之一,1988年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文物,景区内有“天下第六泉”及蒋介石、宋美龄手植的夫妻树,冯玉祥的《墨字篇》石刻和庐山五大丛林之一的栖贤寺等人文胜迹。
古桥构造
观音桥是一座单孔石拱桥,长24.45米,宽4.94米,高10.7米,桥孔跨径10.33米。桥体共使用107块花岗岩,岩石间不用灰浆,而以子母榫凹凸相接构成。在桥拱中心券面上刻有“维皇宋大中祥符七年岁次甲寅二月丁巳朔建桥 上愿皇帝万岁 法轮常转 风调雨顺 天下民安 谨题”字样,可知此桥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
古桥历史
观音桥位于栖贤寺旁,最初称为栖贤桥,北宋黄庭坚曾作《栖贤桥铭》。因建于三峡涧上,故又称三峡桥,苏轼曾作《栖贤三峡桥》诗。直至清朝在桥前建慈航寺祀奉观音后,该桥才被称为观音桥。
桥上原无护栏,清道光年间慈航寺住持觉源僧始增建石护栏,1928年李煜堂等筹资重建。1982年国家文物局拨专款维修,采用环氧树脂浇灌拱券之间的缝隙,并以钢筋加箍拱券,桥上铺置油毡,同时禁止机动车辆通行。
古桥文化
观音桥工艺精湛,在山洪和地震的影响下,历经千年而不倒,是中国桥梁史上的杰作,被誉为“匡庐第一桥”。观音桥自建成之后,即成为庐山的一处名胜。除了苏轼、黄庭坚曾到此吟咏外,苏辙、杨万里、王十朋、朱熹、文天祥、欧阳玄等历代文人到此或赋诗、或题字,唐寅则作《庐山三峡桥》图。近代的冯玉祥也在桥上游题刻《墨子篇》。郭沫若、茅盾、丰子恺、林语堂、徐志摩都曾到此游览并留下诗文。
在观音桥周围还有很多名胜,桥东端六泉亭内之招隐泉被陆羽评为“天下第六泉”,桥西有清末易顺鼎建的“匡山草堂”(1934年蒋介石选此作为其行馆)。
古桥保护
1959年被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