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江南古桥文化研究会
- 电话:
- 传真:0571-85361298
-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湖州街51号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理三415室
垂虹断桥
别名: | 利往桥、长桥 | 年代: | 时代: | ||
尺寸: | 材质: | 结构: | |||
文保: | 保持情况: | ||||
地址: | 江苏苏州市吴江区 |
古桥概况
垂虹断桥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本名利往桥,俗称长桥,位于松陵镇东门外。其始建于宋庆历八年(1048年),为石墩木桥结构,元泰定二年(1325年)改建为连拱石桥,共72孔,桥中建亭,取名“垂虹”,桥两堍又立“汇泽”“砥定”两亭,并镇以石狮。垂虹桥在我国古代桥梁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素以“江南第一桥”闻名遐迩。整座桥环如半月,长若垂虹,横卧碧波,三起三伏,蜿蜒如龙,桥心危亭,翼然而立,被誉为三吴绝景,独步江南。历史上百余位名人都留下了名诗佳画,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盛赞垂虹桥“颇夸九州物,壮丽此无敌”,宋著名书法家米芾途经吴江时留下了“垂虹秋色满江南”的墨迹,明代沈周和文嘉所绘之垂虹亭图更是精湛地描绘了垂虹桥的壮丽景色。
古桥构造
垂虹断桥为石墩木桥结构,元泰定二年(1325年)改建为连拱石桥,共72孔,桥中建亭,取名“垂虹”,桥两堍又立“汇泽”“砥定”两亭,并镇以石狮。垂虹桥在我国古代桥梁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素以“江南第一桥”闻名遐迩。整座桥环如半月,长若垂虹,横卧碧波,三起三伏,蜿蜒如龙,桥心危亭,翼然而立,被誉为三吴绝景,独步江南。
古桥历史
垂虹桥建于北宋年间,它的建造与古代吴江的地理形势有着密切的关系。自古吴江就是一个水乡泽国,县城松陵位于古吴淞江之滨,镇南即为烟波浩渺的太湖。吴淞江在松陵东南接纳太湖水东流入海。吴淞江,古名松江,松陵江,是古代太湖下游三大干流之一,唐以前南起浪打穿(今菀坪)北至瓜泾港,都是吴淞江上源。正如旧志所称:“吴江以南,一望无际,皆太湖之委,松江之始也。”唐宋以前,这里江面宽阔,水深流急,风高浪大。
在吴江后梁开平3年建县后的第139年,朝代也由南北朝更替到繁荣统一的北宋王朝。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即吴中名人范仲淹“庆历新政”失败后的第三年,吴江知县李问和县尉王庭坚募钱百万兴建长桥,砖木混合结构。桥成以后,舟楫免于风波之险,徒担者晨往暮归,皆为坦道,因而得名“利往桥”,俗称“长桥”。
由于木桥易腐,加之常遇兵燹,长桥屡遭毁坏,因此垂虹桥自建成后,几乎每年都要维修,桥孔也时增时减,元朝大德八年(1304年)竟多达99孔。到了泰定二年(1325年),吴江州判官张显祖以石易木,下开72孔,到了至正十二年(1352年),吴江监州那海又重修垂虹桥,并亲书隶体“垂虹”两大字悬匾于亭。此后世皆称垂虹桥而不称利往桥。
古桥文化
垂虹桥畔还有三高祠,里面祀奉着范蠡、张翰、陆龟蒙三位吴地历史的著名高士。“三高”都是隐逸之士,品行高洁,超脱俗世。而与垂虹盛景的苍茫空旷、高远超脱的气质暗合,形成一种整体的“文化符码”,使人一到此处便身轻志洁。苏轼有《题吴江三贤画像》诗云:
谁将射御教吴儿,长笑申公为夏姬。
却遣姑苏有麋鹿,更怜夫子得西施。
浮世功劳食与眠,季鹰真得水中仙。
不须更说知机早,直为鲈鱼也自贤。
千首文章二顷田,囊中未有一钱看。
却因养得能言鸭,惊破王孙金弹丸。
古桥保护
2019年10月7日,垂虹断桥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