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江南古桥文化研究会
- 电话:
- 传真:0571-85361298
-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湖州街51号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理三415室
金清大桥
别名: | 年代: | 时代: | |||
尺寸: | 64米×4.6米 | 材质: | 结构: | ||
文保: | 保持情况: | ||||
地址: | 浙江台州市温岭市 |
古桥概况
金清大桥位于浙江省温岭市,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该桥4墩5孔,桥高12米,长64米,宽4.6米,拱券结构为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桥面随桥拱作阶梯状,其间各砌10道石阶。桥旁有粗壮的石栏,栏板上浮雕精美的花卉图案。望柱108根,望柱头雕饰石狮、荷花、莲蓬等,线条流畅。桥南北两端有方形桥亭,石柱木枋四角攒尖顶。该桥造型独特,保存完整,周围历史环境氛围良好,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古桥构造
金清大桥长64米、宽4.6米、高12米,为五孔石拱桥,两端有桥亭。桥为纵联分节并列结构。桥墩由条石错缝叠砌。桥面铺砌别具匠心,每个拱顶是平台,平台之间由石阶成斜面相联,纵观整座桥身呈曲折状,起伏有致,富有节奏与韵律感。拱顶平台砌筑亦别致。中心平台中间为一方形石块,石块中心浅雕一圆形开光,开光内浮雕莲花水禽。石块外用梯形石构成两个长方形。次孔拱顶平台上则雕出圆形开光,开光内浮雕花鸟。大桥两侧有石桥栏,两端部各施抱鼓石。桥栏间望柱每侧28根,柱头圆雕狮子、仰覆莲、莲蓬,生动有致。
可惜的是,“文革”时,望柱柱头所雕狮子被砸损坏。金清大桥的石刻艺术达到了相当的高度。除上述拱顶平台的浮雕图案及石柱头刻工精湛的各式圆雕,桥栏板上的种种雕刻,从花卉到鸟兽,从具象的图案到装饰性的几何纹样,亦无不生动有致,流畅自如。
桥南北各有一座桥亭,木石结构,桥亭四角攒尖,方形,进深面宽均为3.76米,斗栱补间铺作施两朵,桥亭原有匾额,南曰“人无病涉”,北曰“水不扬波”,今仅存北桥亭匾额。北桥亭匾额为天台书法家梅人鉴所书。梅人鉴(1732年—1811年),字文衡,天台人。工草书,宗孙过庭《书谱》而有所变,自称“古有草圣草贤,吾书在不圣不贤之间。”以岁贡终,著述甚丰,《台州志·文苑传》有传。
古桥历史
金清大桥是当时浙江东南沿海一带的大型五孔券桥,也是温岭历史上最长最美最重要的桥梁,据清《嘉庆太平县志》载,金清大桥“海口锁钥,往来冲要,通县之桥,以此为巨”。 金清大桥所跨之金清港,一度为黄金水道,是台州六县内河运输的中心枢纽,又是温岭市之重要海运吞吐口。金清大桥船只往来频繁,“新河所,所四门,门门走马。寺前桥,桥五洞,洞洞行船”,正是旧时的生动写照。金清大桥两边的寺前桥街也成为商贸繁盛之地。上世纪80年代后,随着公路交通的发展,金清大桥渐渐丧失了交通枢纽的地位,1986年,金清大桥附近披云大桥又建成通车,金清大桥遂繁华音沉,使用日少,而文物价值则日益凸显出来。
金清大桥是温岭最早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64年夏,温岭县人民政府即已公布金清大桥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温岭县人民政府再次公布县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金清大桥亦在其列。1997年8月,金清大桥升级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0月,金清大桥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桥文化
金清大桥横跨江宽湍急的金清港,其建造技艺在当时是一流的,桥孔下净空较大,便于行舟,也利于流水。它在总体上以官式桥梁结构为主,局部采用地方传统民间工艺,形成独特的石券桥风格,是浙江石券桥的一个出色的作品。气势雄浑、长虹卧波般的金清大桥引起人们由衷的赞叹。清代诗人裴灿英有《寺前桥》诗一首,曰:“不识前朝寺,当前耸一桥。崚嶒排雁齿,掩映亘虹腰。云影明还灭,潮声暮复朝。不教人病涉,无箸此超超。”该桥造型独特,保存完整,周围历史环境氛围良好,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寺前桥街则分为两段与金清大桥连接。街每段呈L形分布在金清港两岸,整条街富传统特色,多为二层楼的木构建筑,街面铺以石板,古朴凝重,历史上曾是商贸中心区。
金清大桥及附近民居构成了典型的江南水乡建筑群,体现了东南沿海古城小镇的生活方式,反映了当时台州沿海的历史文化及商业活动。闲时不妨信步,在回味与想像中让历史徐徐展开。桥旁有粗壮的石栏,栏板上浮雕精美的花卉图案。望柱108根,望柱头雕饰石狮、荷花、莲蓬等,线条流畅。
古桥保护
2019年10月,金清大桥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